据了解,8月3日,上海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公布了《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其中,一条今年新增加的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内容为:
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列入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全日制且完成学业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符合该政策的申请,受理时间可延期至12月31日。
对此,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北大、清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需符合上海市教委等部门制定的“基本申报条件”,不需要参与评分,就能直接申请落户。但对于“基本申报条件”包含哪些方面,该工作人员称,他们也不清楚。
新政有歧视的嫌疑?网友吵起来了
对于上海出台的落户新政,网友们看法不一。反对者认为,这个政策不公平:
@恩凯:我不支持,难道其他院校的学生就没有北大清华的优秀吗?这样做感觉有些偏向,也不公平!
@alphalc:感觉被歧视了,本来资源就有限,这样普通本科生情何以堪
@不知道的Marc君:名校毕业生就等于人才?上海人才新政是否过于一刀切。
@泥 石:也许上海方面的初衷很好,可是担心真正实施以后弊端很大
@小麦 :好扎心,我们怎么办?普通本科生在这样子的状态下,优势小于劣势啊!!!
对此,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上海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想争夺更多高端人才,但只以学校好坏作为评判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也不公平。
但支持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地区的政策,设置一定的门槛是应该的:
@ :我觉得挺好!可以激励年轻人努力!
@菜 :上海不愁人才的城市,它有资本去选择更好的。人也一样,假如你足够优秀,相信也有很多城市向你招手。
@雅典:如果说设置门槛没有问题,那么就不存在歧视的问题。因为只要有门槛就一定要区别对待
@超越辉煌:这样方便他们在大城市就业,做贡献,也是留住人才的方法,不然的话其实出国发展的大军挺多的,真正回小城市的少,这样政策也可以鼓励人才回国发展,挺好的呀,虽然我考不到清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分析说,这就是一种地方人才竞争政策,目前多地都有相应的做法。上海执行这个落户政策,肯定有它的依据,
是可以有相应的标准的,这个标准正好涉及到学历问题,才引发了人们的看法。
就业报告显示:清华北大本科生上海就业的并不多
不过,先别急着吵,有这样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从清华、北大发布的本科生就业报告来看,北大、清华本科毕业生到上海就业的,其实并不多。
北京大学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北京大学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共计2645人,毕业去向以升学为主,签约就业、灵活就业共606人,占比22.91%,其中,签约单位较多位于北京和广东,单位在上海的,仅有2人。
清华大学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届本科毕业生3119人,除定向和委培生,81.9%的毕业生选择深造,16.4%的人选择签三方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即475人。签三方就业的本科生中,就业单位位于上海仅占4.1%。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海这一新政,有一点需要强调和澄清:上海提出的是以北大、清华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也就是说,先从这两所高校开始,并非只局限于这两所高校。
一纸新政,到底是上海的“户籍破冰”还是“人才歧视”?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看法——
专家点评 上海落户新政在坚固的户籍壁垒上新开一条缝隙
上海市近年来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届毕业生落户政策,最近出现了引人注意的调整。上海提出,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实施符合基本申报条件的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
上海是国内最早实施积分落户的城市。按照该市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积分规则,如果没有获得重点大学的硕士学位,一般人很难实现毕业即落户的理想。而且,上海实施的积分政策历来对本地高校毕业生有所“照顾”,此前即便是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在积分落户时,跟上海本地重点高校毕业生相比也没有明显竞争优势。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北大毕业生选择到上海工作的比例仅为2.77%,远远不及前往广东的22.10%。清华大学等其他沪外知名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从数据不难看出,上海对人才特别是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是存在隐忧的。究竟是上海对名校学生的吸引力减弱了,还是名校学生受限于前往上海就业、落户的门槛?
此次,具有北大、清华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就能直接落户,表达了上海应届生落户规则的新思路。尽管这个口子开得还很小,但从中可以读出的是,政策引导不再以单纯的本硕博学历层次为导向,体现了人才政策的务实精神。
一个有意思的争议是,此番北大、清华被单独提出,上海本地的复旦、上海交大是否会感到不平?其实,发出这个疑问的人,对上海应届毕业生的落户政策缺乏充分了解。由于本地高校落户“隐形分”等操作的存在,复旦、上海交大等上海本土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已占得先机。据笔者所知,按照近年来的情况,上海本地“双一流”大学(过去是985、211高校)硕士毕业生基本上可以实现“裸分”落户,在研究生教育日益普及的当下,这一门槛在一线城市中并不算太高。
一些人认为为北大、清华毕业生开设绿色通道,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其实,自从国内城市打起“抢人大战”以来,对人才是城市发展最重要资源的共识已经确立。北大、清华作为国内高校执牛耳者,其毕业生整体素质较高,人才政策从效率出发,有理由向这部分人倾斜。歧视是对同等水平人才的区别对待,而名校学历对应较高的专业水平,明显有别于性别、地域等方面的歧视。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这个新出台的落户政策,其措辞为“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这是对该政策适用对象的“第一学历”提出要求,换言之,即便是北大、清华的研究生,如果本科并不在上述两所高校就读,也享受不了这项“红利”。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解释这项细则的用意何在。不过,联系当前就业市场对求职者“第一学历”越来越看重的客观事实,这似乎在提醒研究生教育需要挤出更多的“水分”。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但在外界印象中,上海又经常表现出某种地域保守性。户籍政策是检验一座城市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上海这次应届生落户政策新增的通道,没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体现了人才政策“唯才是举”的原则。对于高级人才紧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上海,在坚固的户籍壁垒上新开一条缝隙,释放吸引优秀人才的诚意,正当其时。
上海此番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北大、清华两所高校只是“试点高校”。在将来,这个试点的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前往上海发展,营造引才“强磁场”,值得期待。
北大清华本科生直接落户为何引争议
上海日前公布了《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毕业生学历、毕业学校、学习期间成绩、所获奖项、英语四六级水平、计算机水平等因素进行打分,依循近年来的惯例,应届毕业生积分达到72分,便能够进入上海的落户通道。此外,《办法》还提出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在传统的打分机制之外,直接落户。
一石激起千层浪,北大、清华本科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的消息,引发了很多争议。
近年来,不少二线城市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人才大战,其主要特征就是逐步放松对人才的落户限制,尤其以郑州等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最为宽松,对学历的要求降低到中专。
与此同时,在“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背景下,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落户门槛则在收紧。落户难加上高房价,让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在二线城市的凌厉攻势下面临不小的压力。据统计,近年来,北大、清华毕业生留京就业率逐年下降,已经跌破50%。求职平台猎聘的一份报告显示,京沪两地人才净流入率呈下降趋势,而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高居第一,武汉、成都、西安等地推出人才新政后,户籍人数都出现大幅增长。上海此次探索建立“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正是为了应对人才竞争,尤其是高端人才竞争的激烈形势。
但争议在于,新政以北大、清华本科生为试点。比如很多网友为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感到委屈,为什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可以,在沪的复旦、交大等高水平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不可以?为什么是北大、清华的本科生可以,而本科未在两校就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不可以?而这背后还涉及人们对于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教学水平与学生能力的讨论。
虽然,北大、清华每年毕业的数千名本科毕业生中,近80%选择升学深造,2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其中又有一大部分会选择留在北京,真正愿意为了落户而选择上海的并不在多数,但是单单以具有北大、清华本科学历的应届毕业生为试点对象,即便今后可以直接落户的高校毕业生范围不断扩大,它仍然刺激着人们对关于“一考定终身”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经。
可以理解上海在传统打分机制之外,为高水平高校毕业生落户开辟绿色通道留住人才的初衷,以及先试点、再扩大的谨慎态度,但是政策出台之后,公众的解读难免会走向另外的方向,甚至溢出落户政策之外。难道北大、清华本科生,成了一种身份和特权?民众的这种理解,或许偏颇,却也不是没有缘由。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之下,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上线率、“北清率”,但是地方政府、学校仍然有用高考状元、“北清率”等宣示教育政绩的冲动,这种政绩观的背后有着民众对北大、清华的盲目崇拜心理作为支撑,而这种心理又是由一项项公共政策,点点滴滴浇灌而成,当然也就包括以具有北大、清华本科学历者为试点的举措。
北大、清华本科生直接落户这个焦点议题之外,还有很多内容被忽视了,比如,《办法》将高校划分为“第一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第二类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并赋予不同的加分分值,第一类与其他类之间分差达7分,这种人为将高校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做法,难道不是在固化高校身份,强化“一考定终身”观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