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行业资讯首页 行业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孩子损害东西 到底是孩子的创作力还是破坏力 家长如何看待

2024-12-04 14:5920860eric

2~9 岁是孩子最爱搞破坏的年龄,喜欢到处乱涂乱画,总是乱拆东西,爱把什么东西都往水里泡。爸爸妈妈们常常被折腾得够呛,却又不知该如何搞定爱「搞破坏」的宝宝。 从 2 岁开始,孩子会发展出很多新的能力,他们特别愿意跟外界交流,但毕竟能力有限还没有学会太多互动方式,而在小孩子仅有的几种探索世界的方法里,搞破坏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特殊时期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搞破坏」只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年龄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大人们应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判断搞破坏的原因,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做好他的情绪管理。 当孩子搞破坏时,家长可以做 4 件事情: 第一件事:处理「搞破坏」可能带来的家庭矛盾 有些家长宽容度比较高,觉得孩子「搞破坏」没什么大不了,但家里的其他成员,不一定这么想。如果家长对孩子「搞破坏」的态度不一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而且家庭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比「搞破坏」本身带来的还要大。 第二件事:给孩子准备一个盒子,用来放孩子的「破坏成果」 在很多家长看来,东西拆了就是拆了,泡了就是泡了,烂了就是烂了,都变成了没用的东西,但如果用一个盒子把这些「尸体」存起来,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这些破东西变成见证孩子成长的物件,是孩子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小小里程碑。如果孩子之后有什么新奇想法,也可以从盒子找一些能用得上的小玩意。 第三件事:跟孩子一起折腾 搞破坏其实就是孩子好奇、爱折腾,什么都想试一试。 如果家长能跟孩子一起折腾,多加引导,也是一个学习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好机会,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件事:积极回应孩子,帮助他合理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个方法主要针对那些为了破坏而破坏的孩子。 大量研究证明,在一个家上海留学人员落户政策undefined庭里,如果大人跟孩子的良好沟通越少,对孩子的回应速度越慢,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为孩子好好跟你说话,你根本不听,所以他就把东西砸了,这样你好歹会搭理他。对于这种大家司空见惯的破坏行为,心理学上认为,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好奇心特别强;他们有强烈的探究心理,总想摸摸、看看、闻闻、尝尝以弄个明白。这样做可能会损坏东西,但是这是儿童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学习方式,不能够责骂,相反应加以保护。 我有两个孩子,老大9岁,老二5岁。两姐弟相差四岁,感情倒是不错。 一个周末我和老公出去喝喜酒,回来发现家里乱成一团糟。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出门前我也作好了心理准备,不过,眼前两个小家伙的神色却不太对劲。问起来他们什么都不说,老公转身走进书房,一会儿铁青着出来,说他新买的手表被拆了。 那个手表好几万哎!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老公就把老二拎(没错,就是拎)进书房,没一会儿就传来一阵鬼哭狼嚎的声音。 老二是我们家的破坏大王,对家里的东西喜欢摸摸看看敲敲打打,为此没少被老公“修理”。不过平时他都是小打小闹,这次闯的祸太大了。 老大拉着我的手求情。 我也很心疼,但我和老公一贯的思路是,在育儿问题上,两个人要保持统一战线。我对女儿说:弟弟太淘气了,把爸爸几万块的手表拆了,他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的语气平静,态度坚定,老大嘴巴扁了扁,委屈地走了。 老二被老公放出来的时候,眼泪鼻涕糊了一脸。我把他拉到一边,用餐巾纸帮忙把小脸弄干净。小家伙哭哭啼啼地说:“爸爸是坏爸爸,以后我不喊他了!”“你还有理了?爸爸的新表那么贵,你竟然偷偷拆了,不打你以后要上天!”他泪眼婆娑地看着我:“妈妈你也是坏妈妈!” 这孩子脾气这么冲,我想他刚挨了那么一顿胖揍,做了个深呼吸,努力让自己平复心情。我说:“爸爸妈妈一直爱你,现在也是,之所以打你,是因为你的行为,你做得不对就要受到惩罚。” 小家伙这下不做声了。这时老大过来,把他拉走了。 吃完晚饭后,老大跑过来,说要给我讲个故事。 她讲的是陶行知的故事。 一朋友的孩子把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生气地把孩子揍了一顿。陶行知得知后说她打掉了一个爱迪生。接着,他讲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喜欢做实验,被学校开除以后,在他母亲的引导下,逐渐成为发明家的故事。 后来,他还带朋友的小孩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看修表师傅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陶行知说:“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那一元六角钱是学费,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工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 听到这里,我已经明白她的心意了。 正准备开口说点什么,她抢先说我的故事讲完了,说我有事先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很是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我起身去找老公,把女儿给我讲的这个故事转述给了他。 老公当时没有说什么,他说他要想想。 这一想,就是三天。 三天后的睡前,就孩子拆他手表这个事跟我作了个深谈。在这次谈话里,我们有些想法一致,有些地方有很大的分歧。但为了形成统一的思路,我们彼此拿出尽可能多的诚意和耐心,最后形成了几条思路: 尊重孩子的天性,但要做好引导 三五岁的孩子,热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他们习惯性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甚至是摔打的方法,来测试它们的反应。这是他们的天性。 我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但要做好引导工作,告诉他们什么可以碰,什么不可以碰,同时把一些贵重的和危险的物品收起来,再给孩子一些安全的耐摔的物品,鼓励他们拆分或组合。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不是一种惩罚,恰恰是让他领会哪些行为可以被接受,而哪些行为不被允许。比如他可以玩一个小皮球、摆弄一个大水桶,但他不可以把笔记本电脑当玩具,不然会有大麻烦。 让孩子善后胜过严厉的批评。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他不了解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也不知道自己处理好问题需要花费多少气力,而undefined陶行知的建议,从实际情况出发,是一种让孩子学习与外界相处的很好的方式。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